唐玄宗用人心切,顾不得许多,就依言传旨。杨国忠气得半死,忍气磨墨,然后捧砚侍立;高力士强吞怒火,双手脱靴,捧跪在旁。
李白这才舒了一口气,写了一封陈述利害的诏书,番使听后吓得魂飞魄散,连连叩头谢罪。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看它看不见,称它为“夷”。听它听不到,称它为“希”。摸它摸不着,称它为“微”。这三者形象难以区分开来,所以是浑然一体的“一”。所谓“一”,它的起始不清晰,它的末尾不暗昧,它绵延不绝、无始无终地发展变化,难以给它形容命名,又总要回到没有物体的虚无状态。这就叫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具体物象的物象,这就叫作“惚恍”。跟随着它看不到它的后面,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前头。遵循现实存在的道的规律,来驾驭现实,来探知远古,这就是“道”所要求的法则。
这一章主要讨论道的形象和规律问题,老子提出了“夷”“希”“微”“惚恍”“道纪”五个概念。
何谓“夷”?我们的肉眼无法看到的东西,我们称之为“夷”。看不见并不代表它不存在,只是它无法被我们用眼睛看清罢了。我们站在平地上极目远眺,看到的东西是极其有限的,地平线那一边的东西我们是看不见的;我们必须借助仪器才能看到微生物,而肉眼根本看不见。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地平线那一边确实存在着一些事物,微生物确实是存在的,它们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正像大道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一样,它是客观存在的,并时时刻刻在对人产生影响。我们只有认识到了这一点才能更好地遵循大道的规律,而不是与大道背道而驰。
何谓“希”?希就是我们的耳朵无法听到的声音,它的特点是细小、缈远、轻微,这一特点决定了它不可能被我们听得真切。除此之外,还有距离因素,我们所能听到的声音有一定的范围,所以距离也会令我们无法听到一些声音。大道即便有声,也不会被我们听见,因此我们常说“大道无声”。
何谓“微”?“微”就有小的意思,小是相对的,当一个东西小到无法被我们摸着时,我们就称它为微。
大道就是那个看不见、听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它无法为我们的视觉、听觉、触觉所感知。希、夷、微这三个概念无法穷究道的本原和真正内涵,它们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我们称之为“一”。
何谓“惚恍”?我们说大道是一个东西,东西应该是有形象的,但它却看不见摸不着,是一个超乎物质世界的东西;它若有若无、若隐若现,无法用概念来涵盖,只能用心灵去;无法用感官去体验,只能用身心去感知。这种模糊而又深奥、亦真亦幻的状态,我们称之为“惚恍”。
为了便于表述的需要和方便,我们必须给“道”加以定名,所以就称“道”为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具体物象的物象。“惚恍”虽显牵强,但它是所有词语中最能表现这一点的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大道是支配万物的,但它又存在于冥冥之中,无迹可寻;同时它又是多变的,是不易被人把握的。它没有前进和后退、没有运动和静止的对待,没有光明和黑暗的对待,所以它是永恒的,是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当我们感觉到它的存在时,它又恢复到无迹可寻的状态中了,它恍惚缥缈、若有若无、若明若暗、令人捉摸不定。
何谓“道纪”?简言之就是大道的纲纪和规律。认识和理解“道纪”比认识大道本身更有意义,大道的规律和纲纪能有效地指导我们的日常生活,一旦我们的行为顺道而行,我们就能一帆风顺、事事遂心;相反,如果我们逆道而行,我们的行为就会受阻,甚至遭受祸患。
胡雪岩据情况不守一方、灵活出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