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 CHANG NEWS
当前位置:厦门KTV招聘网 > 厦门热点资讯 > 厦门学习/知识 >  在上列事实中熙宁间为王安石当政期间元丰间王安石虽已经退隐但执

在上列事实中熙宁间为王安石当政期间元丰间王安石虽已经退隐但执

2022-10-08 07:15:22 发布 浏览 535 次

在上列事实中,熙宁间为王安石当政期间,元丰间王安石虽已经退隐,但执政者蔡确、章悖等均为“新党”中要人,故一向诋诟王安石的朱熹,也不得不承认“孟子配享,乃荆公请之”;政和至宣和年间是蔡京当国,亦号称行“新法”。因此,王安石及其“新党”,实在堪称孟子升格运动中之功臣。

宋室南渡以后,孟子升格已进入尾声。当时,王安石“新学”尽管遭到排斥,但“尊孟”取向却为统治者全盘接受。到宋宁宗嘉定五年(1212年),国子司业刘爚奏准将朱熹的《论语孟子集注》作为官方之学。差不多同时,目录学家陈振孙撰《直斋书录解题》,正式从目录学上把《孟子》一书由“子部”升格至“经部”。至此为止,孟子升格运动已告基本完成。到元朝的至顺元年(1330年)元文宗加封孟子为“亚圣公”,这可说是整个孟子升格运动的句号。

当然,孟子升格运动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期间也出现了不少逆向的言行,即删孟、议孟、疑孟、辩孟、黜孟乃至诋孟的思想倾向。举其重要者言之:如唐末林慎思作《续孟子》,把《孟子》书中他以为不是孟子“原意”的内容加以改写。北宋庆历之际的李觏作《常语》,提出孟子不续“道统”、孟子背叛孔子、孟子怀疑六经、孟子不尊王、反对孟子的性善论、反对孟子排斥功利。李觏的学生陈次公、傅野等则附和乃师之说。北宋熙丰之际,司马光著《疑孟》,对孟子加以批评。司马光的“疑孟”,从政治上讲,目的是攻击王安石变法;从学术上讲,是因为他信奉西汉扬雄的思想。司马光的门人晃说之著《儒言》,反对孟子的态度较其师更激烈,而矛头所指也是王安石。他公开上疏,反对当时立《孟子》于学科。南宋初的郑厚作《艺圃折衷》,对孟子进行人身攻击,极尽诟骂之能事,说孟子是借孔子思想而“卖仁义”。南宋中期的叶适,在其《习学纪言序目》中,比较系统地提出了反对当时的尊孟风气,他否定孟子一系独传“道统”,批评孟子专言心性,批评孟子不切实际的政治思想等。认为孟子身上存在着四个毛病,“开德广,语治骤,处己过,涉世疏”。

以上诸人的反孟言行,由于不适应时代潮流,所以不可能产生真正的效果。倒是后来的明太祖朱元璋曾掀起过一点反孟的小浪。作为绝对专制独裁的君主,朱元璋对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十分反感,开始想罢去孟子在孔庙配享的资格,后在大臣冒死进谏下只能作罢。但他却下令删除《孟子》书中“激进”的话共八十五条,出版了一本名为《孟子节文》的书,规定科举考试不能出现已被删掉的文字。但即便权倾一时的皇帝,也不能改变已深入人心的文化传统。所以,“怪胎”式的《孟子节文》一书,并没有流传开来。

三、孟子思想略述

有关孟子思想的研究,代不乏人,两宋以后尤多专家。这里只是很简略地叙述一下,有兴趣者则应该进一步去阅读那些专家之作。

这里,我把孟子思想分为四方面来讲,这仅是就其重要者而言的。

. 人性本善

中国第一个系统提出并讨论人性问题的思想家应该就是孟子了。在孟子之前,孔子偶尔提到过人性,但并没有讲人性的善恶问题。是孟子首先提出了“人性本善”命题,以后他的理论引起了长期而热烈的争论。

就当时言,与孟子展开争辩的是告子。告子认为人性无所谓善恶,就像流水不分东西南北一样。这一观点遭到孟子激烈的批评。孟子确认,人具有一种先验的善性,他也用水来作喻:“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告子上》)而人性之所以本善,是因为人生来就有“善端”,就好比人生来就有四肢一样。这种“善端”不仅是先验的,也是超功利的,他说: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犹其有四体也。”(《公孙丑上》)

这就是著名的“四端”说,亦即孟子的“性善”论。

孟子认为:“仁义礼智,非有外铄于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告子上》)是“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尽心上》)。他通过“同类相似”的逻辑来论证人普遍具有善性:

口之于味也,有同耆也,耳之于声也,有同听也;目之于色也,有同美也。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告子上》)

孟子在强调人的本性存在先验的“善”之同时,提出人之所以会有不善,是由于两方面的原因所造成的:

您可能感兴趣

首页
发布
会员